徐浪的接触不多,几乎每次都是因为达喀尔拉力赛。他给记者留下了一个非常好、非常阳光的印象。昨天得知他不幸伤重去世的消息时,正值晚餐时分,记者的心情非常沉重,一口也吃不下。因接触徐浪是因为达喀尔拉力赛,所以记者从徐浪身上看到的,也是那种达喀尔拉力赛所传达出的精神。
|
早在接触达喀尔拉力赛之前,记者对于这个赛事的情况、中国的越野运动以及车手知之甚少。恐怕许多国人也是因为徐浪他们这一批中国车手,才渐渐了解和熟悉了达喀尔拉力赛。记得那一年,手拿郑州日产车队出征达喀尔拉力赛车手的资料,当时就留意到了徐浪这个名字。资料中照片上的徐浪身穿赛手服,不如队友周勇长得“偶像”,不如卢宁军显得“饱经沧桑”,但是能够从徐浪的脸上读出一种年轻的自信,一种冲劲和一个拼字。还记得当时在介绍他的资料中有这样一句话,与当时他的照片所传达出的信息正好吻合:他是一位上升非常迅速的中国年轻车手,比赛中的他非常有拼劲,给人“拼命三郎”的印象。
随后的比赛中,每天凌晨记者都在达喀尔赛事官方网站搜选那几个中国人的名字,徐浪的成绩果然如他的资料中介绍的一样,非常有竞争力。在徐浪和周勇从达喀尔凯旋后的媒体见面会上,记者第一次对徐浪有了了解。尽管他面相看起来酷酷的,但其实说话非常腼腆,然而他却不是那种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、随声附和的人。话虽然不是很多,但每个字中都透露出思索,流露出坚毅。采访中,徐浪极少谈起个人如何如何,更多的是谈到了在赛事中所感受到的人的渺小,车手之间相互帮助的那种友情、无私以及自己在赛事中对人生的感悟。
得到徐浪出事受伤入院的消息后,记者和单位一位资深越野赛车记者有过交流。当记者将徐浪受伤的大致情形描述给他后,那位资深记者半天没有说话,然后缓缓地说:“有一次也是类似情况,一个车手被弹回的钢丝击中胸部,最终不治。”听到这里,记者不愿意再顺着这个思路去想。其实每当达喀尔拉力赛发生死亡事故的时候,记者总是祈祷这样的事情不要发生在中国的车手身上。真的传来这次徐浪不幸过世的消息时,记者同样不愿意相信。
徐浪在达喀尔拉力赛中就曾经无私地帮助过其他参赛车手,他说过这是一种达喀尔精神的体现。其实他参与越野拉力赛事,本来就是达喀尔征服和超越、拼搏与进取精神的体现。而此次他的意外又发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,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达喀尔的精神。别了,徐浪,请允许我向你致敬。
本报记者 李远飞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