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车迷步行1小时,只为给我送两瓶可乐,当得知我是中国人,他立刻喊出了北京,奥林匹克……”昨天,面对记者,刚从达喀尔归来的车手陈建国和魏广辉兴奋地讲述着。两个南京人完成了中国摩托车手在达喀尔的首次亮相,更完成了“中国制造”在世界顶级拉力赛上的首次亮相。
达喀尔比赛第三日,魏广辉出发后,一架黄色的直升飞机始终在他头顶盘旋,“我当时很纳闷,一般航拍都对准前几名,怎么这架飞机始终跟着我?”魏广辉当时感到很兴奋,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,他还长时间地采取了直立驾驶的姿势。而他后来才知道,那天央视记者在拍完自己后便遭遇坠机,好在人都没事。
不仅仅是央视,新华社,中新社,各大网站,专业杂志……陈建国告诉记者,并不是大牌车手的他们竟然还上了当地报纸的头条。这种明星待遇令魏广辉有点受宠若惊。
然而,在挑战达喀尔拉力赛的征程上,除了胆量和实力,还需要强大的后盾。
车队领队陈晓强算了一笔账,每部赛车除了基础成本,还需要改装费,人员、技术投入……除去比赛本身,仅仅周边商业活动、各厂家赞助和宣传活动以及各队准备比赛的直接成本便达10亿美元以上。因此对于众多赞助商来说,达喀尔拉力赛不仅是一次重要的体育赛事,更是一项复杂的商业活动。
“产业和运动本来就是互动的关系。”金城集团董事艾德捷说,达喀尔是公司几年来品牌战略上的重要一环。对这个摩托车产品出口62个国家,并且拥有15个海外分支机构的赞助商来说,“很难再找到一个能和达喀尔拉力赛相媲美的赛事,能如此迅速地提升企业产品的影响力。”
“我相信完成全程的理想不久便可实现,在达喀尔赛道上展示中国速度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。”陈建国对未来充满信心。赞助商则看到了赛事对产品海外市场的巨大推动力,坚定了他们继续走国际化道路的信心。完成首次亮相后,车手和金城集团都表示,将再次踏上实现梦想的达喀尔征程。
本报记者 杨晓玲 朱 彦
|